-
全球抗疫,東亞為什麼能勝出?
最不能理解的還是,發達的西方為什麼會淪為重災區?為什麼他們視為命根的一些價值,如自由、平等、人權、法治、民主,乃至通過遊行示威強迫政府遵從民意的能力等等,在對抗疫情中,似乎都沒有良好地發揮積極作用?[全文]
-
西方疫情“第二波”,究竟到了什麼程度?
各國復工復產之際,許多西方國家出現了疫情反彈。在這一階段中,法國、西班牙、荷蘭等國情況比較嚴重,而德國、瑞士則要輕得多。由於天氣轉冷,流感的到來可能會對疫情防控帶來新的挑戰。也許只有等安全、有效的疫苗出現疫情才能被全面控制住。[全文]
-
馬克龍訪華,似乎尚有底氣,為什麼?
馬克龍這次去中國,還是端着一個相當大的架子,並沒有處處“委曲求全”。很多人關注他沒有在人權問題上給中國人“上課”,似乎並沒有足夠地注意到,在重要得多的貿易談判中,在一帶一路等問題上,他和他的代表團可是非常頑強。[全文]
-
為什麼只有東亞能夠追上西方?看這四張圖
經濟重心正在向亞洲轉移,已是不爭的事實,關於中國崛起或復興的研究,也將漸漸成為顯學。這其中有幾個問題,就如西方諺語所稱的“房間裏的大象”,難以迴避。[全文]
-
歐洲的恐怖襲擊,到底有沒有止期?
筆者看見歐洲各國政府都在忙於制定各種對付極端恐怖主義的治標辦法,比如多修監獄,建立感化中心,嚴密監視可疑分子,在敏感地點加派警察,修建路障,阻止“聖戰”分子歸國等等。但是可能治本的辦法真是少之又少。[全文]
-
我在法國見證的難民與移民問題
西方的移民壓力,來源於落後地區人民追求富裕生活的本能。毋庸諱言,中國人直到今日依然是這種移民總潮流中重要的一個分支。不過中國人這一支流已經在迅速枯竭,其原因也是一目瞭然,中國經濟發展很快就可以達到消弭非法移民利益的程度。[全文]
-
左右都不得罪,馬克龍想當法版馬英九?
按照現在的民調,馬克龍贏得第二輪勝利的機率非常大,但9月份的參議院改選,右派已經佔多數的公職人員必會選出一個右派更多的參議院。馬克龍騎在牆上,真希望他是左右逢源而不是左右逢懟。[全文]
-
人工智能會毀掉西方的橄欖形社會嗎
近年,人工智能的話題是越來越火,許多人都報以熱烈的期待,但在筆者看來,與此前創造了大量就業和財富的工業革命性質不同,數字革命很可能在不遠的將來造成海量失業和大規模的兩極分化,導致西方尚存的橄欖形社會向金字塔形退化。[全文]
-
旅法30多年,第一次親眼看見警察擊打徒手人羣
4月2日下午,華裔社羣再次組織集會,追悼被法國警察擊斃的56歲華人劉少堯。在與警察的衝突中,羣眾一方投擲水瓶等,但絕無人投擲比如燃燒瓶等真正會傷人的物品,也沒有砸、燒警車等事態發生,警方則釋放了至少一枚催淚瓦斯回敬。我在現場第一次看見了白色硝煙和聞到刺鼻的味道。[全文]
-
極右、中、右,留給法國人民的選擇不多了
這裏有一堵政治正確的高牆矗立,人人都謹言慎行,我也不能例外。但是不方便説不等於問題就不存在。比如美國的特朗普顯然就因為在這類問題上突破禁忌而獲得許多選票。法國的勒龐更是這樣。這個問題處理不好,極右的基本盤自然還會增加。[全文]
-
法國大選親歷記:菲永“孤注一擲”
本人沒有料到,菲永的孤注一擲真的能逆轉乾坤。但大家又一次看到,西式的一人一票競爭式選舉,偶然因素太多。去年的美國大選和今年的法國大選,花在爭論候選人個人品格上的功夫超過爭論政綱;造勢現場的人氣,恐怕也並非全然與政策掛鈎。[全文]
-
是中國《孫子兵法》厲害,還是特朗普《交易的藝術》厲害
特朗普想先試試,看看水之深淺,再行定奪走多遠,他這麼早就把台灣這張底牌亮出來,讓中國知道是可以做交易的,也不算過於老辣。他任命習近平的老朋友布蘭斯塔德做將來的駐華大使,似乎也説明並沒有打算把中美關係搞到不可收拾。[全文]
-
這美國大選選票,我都看懵了
在民主黨“基本盤”馬薩諸塞州,選票上除了總統是“多選”之外,另外5個選項都只有一個民主黨的候選人。選民豈不是連兩個爛蘋果中挑一個相對不爛的權利都沒有了嗎?再看看選票上的四個提案,不是伸張貓狗權利、就是大麻合法化和發放賭場執照。難道沒有更重要的事嗎?[全文]
-
法國華人遊行,一個黑人霸氣外露
9月4號下午1點開始,巴黎華人紛紛湧往共和國廣場,舉行了一場大規模的示威遊行,針對的是不久前一名華裔遭北非裔搶劫、不幸去世的事件。 下面這位黑人兄弟衣服上的文字可是霸氣: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遊行的組織者是肯定不敢喊出這樣的口號的。[全文]
-
法國朋友説,這裏正慢慢變成伊拉克
他們感慨地告訴我:“三十年前,我們這裏也是這樣呀!就是今天,你到一些高尚社區去,還可以看到以前留下來的不超過二尺的花園矮柵欄。現在我們是出門不敢提包,夜晚不敢行路。沒門的公園裏一斷黑,就鬼影也沒有一個。有門的公園,那都是不等天黑就早早關門。這裏慢慢地就要變成伊拉克了。早上出門還好好的,晚上真不知道還能不能回來。”[全文]
-
法國出了顆小救星?
一個多星期以來,法國所有的報刊時政雜誌都在談論經濟部長馬克隆的這一舉動,説是“只有談這件事的報紙雜誌才能賣得出去”。用中國話説,那就是洛陽紙貴了。部分法國人,已經把國家的未來寄託在這個38歲的年輕人身上。[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