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佳音台灣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系助理教授,《遠望》雜誌總編輯
-
1895年以來,台灣不斷成為外力藉以侵略、威脅中國大陸的工具,哪裏還講得出“兩岸關係惡化,中國當局必須負起最大責任”這種話?如果認識到兩岸分裂是外力介入的結果,誰會相信這種“兄弟之邦”背後的“兄弟”之情?這跟當年日本帝國主義借“大東亞共榮圈”推銷的“善鄰友好”有何區別?
閲讀 -
機關算盡的國民黨主流派終究不敵黨內企盼變天的人心反彈。一年來的“防洪”“除秀”“換柱”,除了便宜了民進黨,終未能保住這些蠅營狗苟、鼠肚雞腸的藍營領袖的黨權。洪秀柱臨危授命,面對人心渙散的國民黨,以及磨刀霍霍的民進黨,我們認為她應堅持以下四項基本原則。
閲讀 -
現在這種對言論自由的扭曲、濫用,已經藉由台獨教改,灌輸進所有年輕學子腦中。台獨教改將自由社會的“多元”現象視為終極價值,再用歷史教科書毀掉學生理性思考羣體社會現象及道德價值的能力。
閲讀 -
當某位學者與馬單獨面談時,馬的表現完全不是一個與人坐而論道的政治領袖,卻像一個虛應故事的文字祕書。堂堂國民黨馬主席竟然親自拿出個小本子低頭猛做筆記,卻對所聽到的宏言讜論既無辯難,也無贊否,彷彿只是抄完歸檔存查了事。
閲讀 -
“去中國化”扭曲了兩岸分離的歷史,台灣甚至“以被日本殖民為榮”。代表殖民統治暴力層面的“宜蘭監獄”和“草山派出所”,成了“古蹟”供人“緬懷追思”。
閲讀 -
“反服貿”風波如何善了尚未見端倪,但此事件已凸顯了台灣的“憲政”運作與經貿發展雙重困境。最為根本的原因並非《服貿協議》本身,而是國家認同出了問題。偏偏多數台灣人都以為統獨爭議可以擱置,很少人意識到政治與經濟的發展也跟着被擱置了二十年。
閲讀 -
《開羅宣言》是國際上第一個尊重中國主觀期望,充分反映中方利益的文件,其效力也毋庸置疑。台灣由於超過一世紀與大陸分離對立,在國民黨的失志和“台獨”炒作下,認同早已錯亂。一直到今天,在台灣竟還有《開羅宣言》性質何屬的爭議。《開羅宣言》至今有許多歷史資料與記錄,也有日本遵守《波茨坦公告》的實踐,其效力毋庸置疑。
閲讀 -
民主的程度不足,固然會使憲政難以建立,但是過度的民主,如公民權標準太低,或直接選舉產生的公職太多、選舉頻率太過頻繁,也會摧毀憲政,最後危害整個國家。
閲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