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勢越複雜,鬥爭越艱鉅,越需要戰略思維
戰略是刀尖上的哲學,唯物論、辯證法、社會主義一個都不能少。只有實事求是的理論才能反映我們時代的本質。[全文]
-
青藏高原與中國整體安全
青藏高原在中國地緣政治結構中有着如何高估也不為過的意義。它展示了青藏高原與中國整體安全的關係;以西藏為重心的中國邊地與中央政府的關係;中國與南亞次大陸及伊朗高原國家的關係。中國因擁有青藏高原而獨有的地緣政治優勢在世界各國中絕無僅有。 [全文]
-
湖北武漢的地緣政治及其特點
武漢在全國地緣政治中的地位是如此關鍵,以致不管從任何方位,也不管從任何政治利益的角度看,地如其名,勢由“武”昌。它與蒙古的地緣政治功能南北相應,亦是中國政治,尤其是中國近現代政治的破局地帶:國內分裂可由此造成中國的統一,外族入侵或內亂也可由此造成中國的分裂。[全文]
-
具有戰略意義的細節才決定成敗
國際關係本質上是一種在總量守衡中此消彼長的合力結構。戰略設計可以憑學理在紙上任意縱橫,而對國家資源支撐力度的認識則需要“居家過日子”的經驗。能夠把握目標和資源間的合理匹配關係以及擴張戰果和國家消化能力之間的合理匹配關係,是國家戰略能力及其理論研究成熟的表現。[全文]
-
中國近代以來經世致用學風為什麼興起於湘湖地區?
這一地區是中國曆代尤其是宋、明兩代亡國後從北方南逃文人最集中的避難地。亡國了,就不會空談了。因此,如果脱離了救亡這個時代主題,我們就不能正確地認識朱熹和那一時期的知識分子。[全文]
-
重温毛澤東戰略思想
在一次次的慘痛教訓後,中國共產黨逐漸擺脱了對共產國際洋教條的迷信,從中國本土尋找力量,認識到毛澤東同志的正確思想。毛澤東在談到《毛澤東選集》時説:“這是血的著作。”血的著作,也是在血泊中找到的真理。[全文]
-
世界地緣政治體系中心區域的大國政治
印度洋是西方的能源心臟,在全球戰略中這裏也是西方人優先考慮的目標。印度有人説發展海軍為了“遏制中國”,其實,這是瞞天過海的幌子:要遏制中國,就直接到北方邊界就行了,幹嘛要從印度洋上遏制中國。[全文]
-
中國是平衡大國競爭的有效戰略力量
讀史至此,使我們聯想到“台獨”分子們的命運。看看100多年前夾在英國和俄國之間而無出路的阿古柏的結局,再聯繫曾對大國干預抱有幻想的分裂分子們的搗亂、失敗,再搗亂、再失敗的結局,就能看出那些賣國求榮的“台獨”分子的前途更沒有指望。[全文]
-
太平洋地區地緣政治格局與台灣問題
台灣問題之所以不能迴避,還在於它牽動着中國現代化全局。台灣是我國東南經濟黃金地帶的前鋒保護屏障,失去台灣,海上威脅就會直逼中國產值,尤其是高技術產值增長的黃金地帶,這是任何一個大國都不會容忍的。[全文]
-
八一節,更加想念毛澤東
有位美國人説過,他們不怕中國軍事現代化,就怕中國軍人毛澤東思想化。歷史表明,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但沒有毛澤東思想,就不會有中國人民解放軍。毛澤東思想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真正靈魂和戰無不勝的力量源泉。[全文]
-
學者要知亡國恨
國家命運不能靠空話支撐,更不能靠“八股”支撐。現在有些文章,擺了一些情況,又指出發展三種可能,結論是機遇與挑戰並存。至於問題如何解決,答案是“有待於進一步觀察”。這跟沒説一樣,是不行的。學者也要知亡國恨,就像宋朝崩潰,不着邊際的學問要負大部分責任。[全文]
-
全球化進程中的中國國家利益
美國未來對華政策的底線在哪呢?它真的就是想徹底肢解中國嗎?恐怕不是;怕中國崛起嗎?恐怕也不完全是。我認為它只是想“癱瘓”中國:既發展又不能健康發展的狀態。美國不願讓中國徹底垮掉。因為那樣一來,日本、印度、俄國都起來了,亞洲大陸平衡打破了,美國還得費力填補力量真空。[全文]
-
中國需要經營和治理世界的經驗
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世界經濟危機中,中國的發展都對阻止情況惡化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並對經濟復甦做出了積極的貢獻。當代中國已成為推進世界發展的重要動力。今天中國的國家利益如此深刻地捲入了世界,以致中國人不能不考慮經營和治理世界的問題。[全文]
-
美國的朋友是打不敗的對手
今日中國正經歷着與昨日美國相似的歷史進程。就像過去歐洲人之於美國人那樣,今天美國面對的也是一個正在崛起並負有反對國家分裂任務的中國,但他們在重複歐洲人的腔調。最終,中國必將從美國右翼眼中的“邪惡”國家變為世界人民心中“民主、文明、富強”且有能力治理世界的國家。[全文]
-
戰略是刀尖上的哲學
戰略是國家為生存發展與他國博弈的學問,解決這一問題是要帶刀子的;同時戰略又是研究國家發展能力邊界的學問,沒有哲學是不行的。刀子容易煅造,哲學不能一蹴而就。古今國家的失敗大多不是沒有刀子而是沒有哲學,其創傷恢復速度更取決於該國公民哲學素養的深淺。[全文]
-
談談學術與政治的和諧與寬容
一些學者進入政界後,往往將學術“立言”規則用於政治“立功”。他們不懂“為治不在多言”的道理,不願將大量時間用於細緻的人事及思想工作,而想在台面上表達其“新思維”。他們論人主才氣,論事以奇新,行文斷字以“邏輯”“框架”或“範式”論高下,全然不顧實際運作的可行性。[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