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國會不會有一絲絲後悔?
英國脱歐後,成了局外人,連蹭熱點的機會也沒了。過去半年,英國對華政策發生了重大調整,對中國持有更大的懷疑和敵視,禁用華為5G,干涉香港和新疆等重大問題,同中國鬧得很僵。這樣的政治氛圍,中英談自貿協議,顯然不合時宜。[全文]
-
英國禁華為只是冰山一角,但充當美國馬前卒又有些不甘心
華為5G在英國被禁並不是孤立事件,最近英國政客又盯上中廣核。英國議會下院提出建議,要求在英投資、運營核電項目的中企在英國上市,董事長和CEO必須通過英政府審查,由英國公民擔任,英政府在該公司必須擁有“金股”。這就是想讓中廣核在英核電項目“胎死腹中”。[全文]
-
嘴上喊着退羣,為何世貿總幹事一説辭職就來勁兒?
美國其實非常看重總幹事的遴選,它將新幹事遴選視為奪回世貿組織議程主導權的契機,希望自己可心的人佔據這一重要位子。萊特希澤第一時間明確表示,美國期待參與總幹事的遴選過程, 擺出羣主架勢,完全不像一個準備退羣的成員。[全文]
-
發達國家轉向經濟主權,全球供應鏈“能屈能伸”嗎
疫情之後,最可能發生的是全球供應鏈格局被打散,取而代之的是區域供應體系。有學者認為,全球有可能出現北美、歐洲和亞洲三個相對獨立的區域供應體系,亞洲供應體系可能以中日韓為中心,以“10+3”為依託。[全文]
-
得有多焦慮,才要滿世界販賣“中國問責論”
“中國問責論” 並非有些人所説的口水戰,無關緊要;它是美國政府精心策劃、用心險惡的”公關行動,是美國在遏制中國崛起的戰役中開闢的新戰場,我們切不可掉以輕心。而且應該看到,經過美國政府和西方輿論轟炸,“中國問責論”已經影響了許多西方人的認知。[全文]
-
疫情之下西方翻起G7老黃曆,該好好回想2008了
2008年金融危機催生G20,世界主要國家利用這一國際合作新平台,進行有效的宏觀政策協調,成功遏制危機蔓延。但在這次全球公共衞生災難面前,西方國家卻對G20視而不見,轉而擁抱G7。但事實上,由於與會國家缺乏全球代表性,措施的有效性會大打折扣。[全文]
-
英國、歐盟對華為5G鬆口,會牽制美國的脱鈎計劃嗎
英國的這個決定有可能產生示範效應,就像當年英國加入亞投行,一花引來萬花香。目前,除了極個別死心塌地的美國盟友之外,德國、西班牙、奧地利都有意向華為開放5G市場。在英國做出決定的第二天,歐盟發表5G安全指南,明確表示不建議成員國禁止任何公司參與5G建設。這實際上為華為開了綠燈。[全文]
-
中國為何不願見到英國脱歐
去年十月,英國商界朋友同我談到大選時,對英國前途非常擔心,預感英國很可能要經歷一場激烈的社會變革。當大選結果顯示保守黨獲勝,英鎊和股市雙雙飆升。但幾天後,英鎊匯率又回到大選前的水平。市場的籍慰曇花一現,很快讓位於“經濟懸崖”這一新的不確定。順利脱歐,只是麻煩的開始。[全文]
-
沒有歐盟的日子裏,英國可能會更“想念”中國
英國脱歐後還將面臨一個重大問題:不再是世貿組織成員。英國原來以為,世貿組織成員的身份不會因為脱歐而改變。但是,世界主要貿易大國,包括美國和澳大利亞,都向英國提出了重新談判的要求。而加入世貿組織需要獲得所有成員的同意,同163個國家的談判,絕不是一兩年能完成的。[全文]
-
如何在WTO改革中提出中國規則?相當於“二次入世”
世貿組織改革給中國提供了參與全球貿易規則制定的難得機遇。這是中國第一次有這種機會,必須千方百計利用好,為中國崛起創造有利的外部環境。中國不應滿足於對發達成員提出的貿易規則討價還價,而要改守為攻,創新式地提出自己的貿易規則。[全文]
-
特朗普這個舉動,似乎暴露了他對中美經濟脱鈎的態度
中美經濟脱鈎將造成人類和平時期最大的市場扭曲,導致全球資源巨大錯配和經濟低效。脱鈎會打斷原有供應鏈。有些企業為逃避美國高關税打擊,不得不放棄在中國運轉良好的工廠,跑去東南亞,造成重複建設和資源浪費。脱鈎還會帶來產能過剩。企業無法割捨中國市場,前往東南亞的同時仍會保留中國工廠。[全文]
-
歐盟怎麼了,不和中國一起抵制貿易保護主義了?
中國應積極迴應歐盟在市場開放方面的合理訴求。中國對外投資在地域上應適當分散,避免造成過度集中在少數幾個國家。對敏感行業的併購活動,中國企業可以選擇更加歡迎中國投資的國家。例如,在高新技術領域,投資目的地可以包括英國和北歐。 [全文]
-
貿易摩擦里歐盟會站中美哪一邊?我們算了筆賬
雖然歐盟與美國在對華貿易問題上有共同訴求,支持美國對中國施壓,但它對美國單邊貿易主義的做法卻不敢苟同,反對特朗普拆世貿組織的廟。很難想象法德會同美國同流合污,加入美國對華實行單邊徵税的行列。相反,從自身利益出發,法德兩國領導人有可能為把特朗普拉回到多邊貿易體系做些努力。[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