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觀點 | Opinion more
-
民主黨是在刁難共和黨建制派?還想和解嗎?
民主黨出拳的意圖,就沒想要和解,就是動用一切手段要讓特朗普難看。它的操作是一波一波來的,你不讓我達到目的,我就用下一波,下一波還達不到,我就再用下一波。核心目標就是要斬斷特朗普的政治前途,讓特朗普沒有通過法定程序再獲得公職的可能性。[全文]
-
“勤王”動員令是一場美國民主的911
美國民主在價值與制度上的韌性及自我修復能力,我們從1月6日衝突事件中兩黨與國會兩院的聯合護法行動中已可見一斑,但這種重建民主的共識在美國內外衝突條件下仍非常薄弱。這需要美國法治的力量、民主黨的政治節制、共和黨的政治反思以及美國社會的團結與和解。[全文]
-
民主黨能修復裂痕嗎?請拿起《為人民法》
但這樣的事情不應該發生在西方,那裏的民主規範已經奉行了幾個世紀。在這些國家,人們可以向選舉委員會、特別法庭和法院提起法律訴訟去解決選舉爭議問題。想想2000年布什訴戈爾案。有爭議的選舉不會以暴民暴動告終。但現在這種情況出現了。[全文]
-
美國在崩潰?三類變化,兩條證據,一點啓示
長期以來,中國人對美國存在着浪漫主義的想象。人們往往抽取出美國的積極面,比如民眾的善良、社會的有序、經濟的增長、種族的和諧、國家的崛起等等,將原因與內核都歸於民主的變量。現在,民主在衰老,美國在退步。“美國反對美國”狀態變得更加惡劣。[全文]
-
美國出了這麼大的事,你猜政治學者在幹什麼?
這是一個簡單的“百無一用是書生”的故事嗎?也沒那麼簡單。學界如今的標準做法,是構建模型將政治分解為各個細碎的變量,再通過民調、實驗和計量等科學方式來精密地測量和分析這些變量,而不是通過參與和實踐的方法來體驗與感受政治。[全文]
-
美國民主還能再搶救一下嗎?
民主是報紙的讀者投書。民主是九局上半的比數。是尚未被證明錯誤的點子,歌詞還沒寫壞的一首歌。是熱狗上的芥末與配給咖啡裏的奶油。民主是戰時委員會的要求,在戰爭中某天的早上,想要知道什麼是民主。[全文]
-
美國前議長:為什麼我不接受拜登成為總統?
民主黨曾多麼迫切地想與特朗普總統“合作”啊,乃至於在他上任前就開始討論彈劾事宜了。我從佩洛西那裏學會了“不合作”。整整四年,整個建制派被動員了起來,共同抵制民選總統,彷彿他們是免疫系統,正在消滅病毒。現在,他們反過來説我們破壞民主。[全文]
-
清算特朗普,除了彈劾還有“憲法第25條修正案”
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必須下台,副總統必須率領內閣援引美國憲法第25條修正案去拯救美國民主。在長時期犯下一系列罪行後,特朗普在週三試圖篡改選舉結果並煽動叛亂的罪行已使其達到了惡貫滿盈的程度,這讓我們不得不從國家層面對其進行清算。[全文]
-
特朗普“眾叛親離”,美國的命運則像阿甘懷裏的巧克力
也許美國的未來就像阿甘懷裏的那盒巧克力,你不知道下一個會是什麼滋味。過去這舉世矚目的一天,或許只是美國這個走向黃昏的霸權翻過的平凡一頁。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為什麼在知識、資源供給都不缺乏情況下,美國的問題如同房間裏的犀牛一直被視而不見?這才是所有人該反思的問題。[全文]
-
“佔領國會山”背後:一天三種“政變企圖”
一直以來,外界總有人覺得美國的制度是非常具有韌性的,甚至如果選出來一個非常糟糕的總統,最終結果並不會太壞。而1月6日發生在華盛頓的事件告訴我們,事情並非如此。值得指出的是,當天美國可能經歷了三次不同層面的政變企圖……[全文]
-
人類迷惑行為觀察:“理智”川粉是怎麼煉成的
雖然極右翼媒體的信息滋養了川粉,但川粉的根,仍然是紮在特朗普本人身上。傳媒和川粉都不可能無中生有。正是特朗普一直拒絕承認敗選,一直推廣選舉陰謀論,傳媒的想象力才得以發揮,川粉的激情才得以點燃。反正我能深刻感受到,特朗普多大膽,川粉多大產。[全文]
-
“五彩”內閣同樣不“政治正確”,美國就沒有更高追求了?
拜登首批提名公佈後不久,得州眾議員抱怨內閣至少應有5名拉丁裔。AAPI代表抱怨提名中缺少亞裔。還有更多人在提出要求。接納“多元”只是理想主義,多元化政治在現實中導致的是分裂。我們的政治只剩下按身份分配金錢權力了嗎?[全文]
-
美國“內戰”已經打響
儘管拜登最終贏得選舉,但對於美國來説,這場選舉造成的撕裂前所未有。我們也見證了人類歷史上極為罕見的、由一國內部不同政治派別之間展開的大規模“信息化內戰”,社交平台都退化成黨派媒體。[全文]
-
“忠臣”巴爾走了,但他從來不是為特朗普工作
正如一些為巴爾辯護的人所指出的那樣,這和他長期以來對總統權力持有比較寬泛的看法不無關係。有人認為,與其説巴爾是在為特朗普的利益服務,還不如説巴爾所做的一切都是試圖讓總統職位本身能夠獲得更大的權力。[全文]
· 他果然辭了 -
他是拜登正在考慮的駐華大使人選?什麼來歷?
布蒂吉格資歷尚淺,並未經過參議員或者州長的歷練。即使在拜登的幫助下獲得駐華大使一職,距離實現終極目標仍有一段較長的路要走。此外,布蒂吉格並非僅有駐華大使一個選擇,目前美國媒體透露出該消息,也是拜登團隊在試探外界的反饋。[全文]
-
奧巴馬為什麼説“互聯網是美國民主的最大威脅”
眾所周知,巴拉克·奧巴馬曾於2008年大選期間對互聯網和社交媒體進行了充分利用並因此贏得了大選。入主白宮之後,奧巴馬並沒有放棄這一工具而是繼續對其加以利用。如今,奧巴馬卻表達了這樣一種憂慮:互聯網和社交媒體已經是“美國民主的最大威脅”。[全文]
-
你看到的美國,只是一家公司,還在長成國家
托克維爾做了一個錯誤的結論,他説:“美國的社會沒有搖籃時期,它在建立時就已經是成年。”事實恰恰相反,從國家的歷史來看,美國國家仍在童年期,沒有經歷過真正嚴峻的考驗。一戰之後,美國逐步進入國際關係的安全叢林,其制度已然發生諸多根本性改變,原始的憲法制度已經徒具其名。[全文]
-
能摧毀美國的,只能是我們美國人
若美國會出現軍事獨裁,在美國有可能發生的是,執掌政府的黨派將不斷對選民登記加以操縱,往法院裏塞滿串通一氣的法官,從而利用法庭來質疑選舉結果的合法性,然後訴諸“執法機關”,利用警察、國民警衞隊、儲備軍或者軍隊去鎮壓持不同政見者。[全文]
-
我無法預測美國未來
現在的美國越來越分化,矛盾越來越多,拜登也許只能當一屆,而特朗普有可能在2024年再次當選。那麼,民主對於美國究竟意味着什麼呢?美國的情況是不是會威脅到全球的和平呢?在長遠來講,美國會是什麼樣的?[全文]
-
拜登勝選就能歡呼“民主勝利”?先看看選舉的本質是什麼
本屆美國大選前,在太平洋兩岸都有些人憋了四年的氣,只等拜登勝選,就準備歡呼“民主勝利”,讚美“撥亂反正”。另一撥人則只等特朗普勝選,便嘲諷所謂“民主糾錯能力”根本不起效。然而,單憑一兩次選舉,斷言一種制度的勝敗,顯然是意氣用事、逞口舌之快。[全文]
-
- 資訊 | Information more
-
最後瘋狂!蓬佩奧兩天狂發40多條推特攻擊中國
· 趙立堅氣笑了 -
拜登因安全威脅推遲彩排,就職典禮是“美國史上規模最大”
-
臉書:不許發武器廣告,直到就職典禮後
-
沒檢測就從全美各地派往華盛頓,已發現43人陽性
-
一名法國人向極端分子轉賬50萬美元比特幣後自殺,FBI追查
-
國會騷亂後,美國大公司開始明着“干政”了
-
終於走人
· 趙小蘭辭職 -
“最後,友誼的小船説翻就翻”
· 説上話了 -
拜登開啓“核動力”刺激,公佈1.9萬億美元救援計劃
-
馬來西亞前總理:盼拜登結束愚蠢的貿易戰
-
納瓦羅走出白宮,拎着一張涉華照片
-
“反水”共和黨議員要買防彈衣自保,國會報銷
-
“大公主”下禁令?特工被廁所難住
-
美政府再對11家中企下“黑手”
-
趙立堅:美國內政,不予置評
-
總統一換,她就想反“彈”拜登
-
前海豹突擊隊隊員炫耀攻佔國會,被FBI問話後慫了
· 這是美國奧運冠軍 -
這就把特朗普給“賣”了?
-
“我們也是遊客,這很酷”
-
“他效忠到底”
-
-
· 美國政治 ·
-
整天被特朗普惡毒攻擊作何感受?哈里斯放聲大笑
· 特朗普發起猛攻 -
特朗普:如果他們不行,我來
-
“普京應該不希望我連任,雖然我感覺他挺喜歡我”
-
如今專職為特朗普辯護的她,曾…
-
美國政客叫囂“中國病毒”,林書豪怒懟後捐款百萬
-
拜登競選集會當眾“賣萌”,一口咬住妻子手指
-
因向特朗普車隊豎中指被炒 如今總統高爾夫球場歸她管了
-
白宮發言人辭職後,他倆"毛遂自薦"
-
權遊原作者公開挺拜登:這兩個太像
-
特朗普:假如我去競選以色列總理…
-
7歲男孩賣熱巧為邊境牆籌款 被罵“小希特勒”
-
這兩位又心裏頭癢癢了?
-
美駐古巴外交官遭“神祕聲波攻擊”?科學家:蟋蟀叫
-
開內閣會議,桌上攤着啥呢?
-
被退役上將罵 特朗普也不示弱:像狗一樣被奧巴馬炒了
-
“我永不原諒你!”“我永不原諒你丈夫!”
-
輸掉中期選舉,美法官把犯人放了...
-
美網友:2年前投票的我vs.今天投票的我
-
特朗普的小紅帽 害這記者丟了工作
-
為了在時代廣場“幹一票大的”,白人退伍兵拿黑人“練劍”
-